二 僧肇在对“六家七宗”思想进行清理,恢复大乘般若学本义的同时,提出了“不真空”的新命题,论题的基本思想是“诸法虚假,故不真,不真故空”。按照僧肇的另一说法,为“欲...
[16] 关于道安经序的分析,本文不再详述,参看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185-189页;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56-58页,中华书局,2002年;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
原文 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
[34] 僧肇《不真空论》,同上。 [35] 僧肇《不真空论》,同上。 [36] 僧肇《不真空论》,同上。 [37]“自性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假名所具有的。”参考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本无”与“非有非无”――《不真空论》所破“本无”浅析 何欢欢 内容提要:有关“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的讨论历来争议较大,从现存史料来看,肯定道安主“本无义”...
笔者鲁钝少学,略识之无,于禅更是一介门外汉。捧读《禅与玄学浅论》一文后,获益良多。如从“不舍一法”、“无一法非佛法”角度看,对机说法,以玄解禅,前贤不乏先例,似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般若类经的主要思想是要阐明“五阴本无”,这个“本无”具体来说就是宇宙最初发生时那种虚无的状态,但是绝对的“无”并不能产生世界,现实中的万物需要“元...
(三)动静与养生 人因生命之宝贵而重生,但重生的落实则是养生。相传当年盗跖在教训孔子的时候, 便认为人除去“病瘦死丧忧患”之外,能健康地活着,不过就是上寿百岁、中寿八...
由古代东方先民发明的禅,在释迦牟尼佛及其上百代无数徒裔的实践中流衍弘传,被作为彻底开发自性潜能,解决人与自然之根本矛盾,达到永恒幸福的涅彼岸的途径,作为人如实认识...
佛教与其禅被西方人接受的具体表现,是一批西方人对佛教的皈依与禅的实践。在许多西方人看来,佛教尤其禅宗与他们原来所信仰的一神论的基督教截然不同,是无神论的、理性的宗...
1、《老子二十六章》。 2、《玉篇木部》。 3、《周易注复》。 4、《老子十六章》。 5、《老子三十七章》。 6、见《太极图说》。 7、《周敦颐集宿山房》。 8、《二程遗书》卷一。...
孔子更重视的是礼乐教化。《论语》有另外一段故事: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君自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
佛教及其禅早就引起马赫等西方着名物理学家的注意。维也纳大学高能物理学博士F·卡普拉(FrijofCapra)的《物理学之道》(1979,国内编译为《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是一本:...
文化的发展有继承、有创新。文化为精神之事物,故其继承与创新乃表现为一生命连续性中 的日新日化。反省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化状况,我们常常感到,其中“求实”的精神与“创新”...
斯密所说的公平近似儒学所说的义。个人在追求自利的过程中维持公平的原则,犹如明代士人“弃儒入贾”所强调的“以义制利”。不过务实的亚当·斯密对人的利他意志并不是很有信...
即使是古代的犹太教,基督教也曾经传入中国,但并没有发生有组织的宗教战争,甚至连大规模的宗教之间的冲突也未曾发生过。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宽容。然而,在十...
《论语》二十篇五百章,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教人学为君子。 《论语》中屡言“君子”,有时指有位者,有时指有德者。孔子教人学为君子,是要大家都做名副其实的、合格...
朱熹的思想体系以格物致知论最为重要,且最有影响。分析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思想与科学活动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思想对当时正处于发展高峰的中国古代科技乃...
其实,“回归”、“复古”,是文明的一个必然内在的向度。西方文化亦包含着这一向度。《新 约》的福音书里记耶稣的话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就...
孔子自己正是这样的态度。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他就认真地按照自己理想的君子之道来管理中都,政绩显著,“一年,四方皆则之。”后来,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又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