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争执”是指争辩、争论、争吵、争夺、战争等等。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关于“争执”的事件。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易经》、《道德经》和《论语》等,无一不明确...
本文在这里所阐述的“儒”字,是儒家的“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
儒家哲学第一部经典《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和“小人”。究竟什么才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实际上,在儒家哲学中,“君子”是指笃行“君子之道”的人,“小人”是指奉行“...
文化(culture)一词既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知性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哲学范畴。换而言之,它既是部分,又是整体。所以,如同给哲学下定义一样,给它下一个严格、精确的定义是一...
为师之道不过教书育人。教育蒙童,从简单的语言文字开始,而教育人立功、立德、立言的做人之道,则就变成了“书不能尽其言,言不能尽其意”的难事。 中华文化以儒、释、道三家...
编者按: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中国孔子网特推出“阅经典 传文化”专访报道,旨在推动全民国学阅读,感悟中华经典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提高自身文明及道德素...
[摘 要] 延续二千多年的秦制是中国特有的暴君专制,其思想基础以韩非的法律工具主义为代表,“焚书坑儒”是其极权酷刑的典范,而儒家则是其思想上持续不断的批判者—以普遍圣贤...
佛教哲学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宇宙生成论、知识论和人生论。其特点是在同一个完整的体系中,这三者虽以人生论为核心,但又相互独立、相互照应、递进发明,使其宇宙...
中国禅宗对于整个佛教的贡献不仅仅是成佛的顿悟方法,而且是为这个方法寻找到了佛性论的根据,这就是在继承印度佛教佛性本寂的基础上,又强调了佛性本觉的思想,突出了佛性的...
内容摘要 :儒家特色的知识论发源于“心”,而“心”的功能则不限于“思”,还扩充于“性”、“情”和“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格物致知”和“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其特色...
按照现在中国人比较通行的说法,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但是,当时对中国人的思想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经过了大约两百多年,也就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与中...
“天下”概念从五帝三代的地理空间意义向秦汉后的以仁为核心的普世伦理转化是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变局。“天下”理念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有助于维系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演变...
我是现代流行语讲的“50后”,虽然错过了初期的“三大运动(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但却经历了1956年之后的一切重大事件,其中的“文革十年”是感受最惨烈的“人...
从一个中国地区的宗教领袖演变成一种引起人们关注的国际政治和文化话题,达赖喇嘛的身份传递出多种复杂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涉及到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问题,也涉及到全球化时代...
由“三教合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民族信仰体系,所谓“三教”是指儒家、道家和佛教,其中又以儒家思想为主干,亦道家和佛教思想为羽翼。儒...
中华民族形成的特征是亘古亘今的老问题,既有“一元”论的也有“多元一体”论的观点。这些论点的依据和面对的问题不同,所以解释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必然相异。本文认为,中华民...
儒家的天命信仰是建立在进化论的“生命共同体”原则之上的。它通过“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人的世俗生命的和天命的神圣性之间的统一关系,因此在儒家的“宇宙大家庭”关系里...
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形成的看法是“自生”论的,其视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为一生生不息的有机系统,人与自然万物有亲和关系。因大自然的衣养之恩,人始终对之怀有崇拜、敬畏之情...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意识形态在每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产生过作用。但是,由于每个民族形成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经验不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也不同。与西方历史...
在20世纪中国思想体系里,除了代表“政统”的“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之外,代表“学统”或“道统”而又最具民族特色且影响深远的哲学体系当推冯友兰所创立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