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黄大仙祠 皇初平,丹溪(一云兰溪)人。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将至金华山石室之中。四十余年,翛然不复念家。 其兄初起寻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
7.请神科仪 请神科仪又叫请圣科仪。按道教传统仪轨,凡不在官观庙宇设坛立靖,均要举行《请神科仪》,道场圆满时又行《送神科仪》,在宫观庙宇内建醮,除《迎神开光》,按时...
中极说戒科 全称《中级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又称“智慧观身戒”、“保仙灵文竹等,为道祖元始天尊传授的戒律。原系上清派遵守的戒律,金元后全真派沿用。此戒分上、中、...
太浮山又名独浮山,亦名彰龙山,相传汉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闻名于世,故改名叫太浮山。位于临澧县城西南12公里,石门县城东南约40公里,绵亘于石门、临澧、桃源、鼎城四县交...
天仙说戒科 全称《三坛圆满天仙大戒》,柳守元祖师称诸法子等,既受初真戒律,中级灵文,更须知有无上妙门,飞身宝筏,日“天仙大戒”。天仙初祖孚佑帝君得启南北宗派,南五宗...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
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皆后汉时人也。同於王屋山学道四十余年,共合神丹成。伯道先服即死,次道恭服之又死。稚坚、兆期不敢服,弃药而归。未出山,忽见伯道、道恭...
列子,郑人也,姓列名御寇。问道於关尹子,复师壶丘子林,又师老商氏、支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九年之后能御风雨行。弟子严恢问曰:所谓问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为轻道而...
16.五方谢土科仪 “谢土”又称“安土”、“安龙”,是答报五方土神的宗教活动。即,东方土府,宅龙神君。南方土府,宅龙神君。西方土府,宅龙神君。北方土府,宅龙神君。中央...
天台县城西北三十里有座形似凤凰的山峰,人称“司马悔山”,为道书第六十福地,因唐道士司马承祯而得名。司马承祯是陶宏景的四传子弟,隐居在天台桐柏山玉霄峰,与李白、孟浩...
沈建者,丹阳人也。世为长吏,而建独好道,不肯仕宦。学导引服食之术,还年却老之法。又能理病,病无轻困,见建者愈,奉之者数千家。 每远行,寄奴侍三五人,驴一头,羊数十口...
庄子,宋人也。姓庄名周,字子休,生於睢阳蒙县,学老氏之道。梁惠王时为蒙县漆园吏,以卑贱不肯仕。楚威王以玉帛聘之,欲以为相,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欲以境土累矣。庄子...
王仲都,汉人也。一云道士,学道於梁山,遇太白真人授以虹丹,能御寒暑,已二百许年。 汉元帝召至京师,试其方术。尝以严冬之月从帝而游,令仲都单衣乘驷马车於上林昆明池,环...
8.谢神科仪 功白文:回谢三清并三境,四御二后返瑶宫。再拜合坛诸圣众,宝华圆满大天尊。步虚:三界直符使,云驭驾浮空。渐别人间远,须臾上九重。玄府宫殿下,传言奏善功。...
17.土皇正朝 土皇即后土,全称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四御尊神”之一,统辖三十六土皇。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皆祀后土。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谨上徽号日“承天效法...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
周时有匡先生名续,修道於南蟑山。后有一少年数来相访,言论奇伟,先生异之,问曰:熟子风猷有日矣,借问乡邦姓字?答曰:予姓刘名越,居在山之左。山下有石,高二尺许,叩之...
律主日:上帝云:受戒者,语言无妄,是教尔等,发诚一心。妄之一字,埋没了多少仙根道果,只因妄字认得太真口故耳孰不有正缘当悟,被那富室田园孳孳罔倦,营谋不已。贪嗔济之...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东西横旦数百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主峰翠云峰,峰上...
张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兴“三奇”之一。位于宜兴城西南约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东北的无锡市60多公里。该洞具大小洞穴达72个,各洞的温度又不相同,素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