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大政,绝对不能与宗教的作为混为一体,从古今中外人文历史的记录上去求证,凡是宗教与政治混合的时代,政教(宗教)不分的国土,结果没有一个不彻底失败的。不但污...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先师,一生致力于礼乐文化的传播事业,无论是兴办私学,广收门徒,还是周游列国,传经布道,都体现了其兼济天下的宏愿。但在当时大变革的时代,没有人能够采...
摘要:《庄子》一书内在地包含着的政治批评和哲学创造双重意蕴,并非互相分离的两个不同向度。其“物无贵贱”说提供了理解这一内在关系的文本。就思想的秩序而言,庄子对于以...
2、家庭和美诗——《郑风·女曰鸡鸣》 《郑风·女曰鸡鸣》通过夫妻间的对话,展示了三个情意融融的特写镜头,即鸡鸣晨催、男子祈愿、女子赠佩。闻一多先生《风诗类钞》曰:“《...
①《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9页。 ②严复:《(庄子)评语》,《严复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47页。案《老子)评语》最初出版于1905年,此时的严复对于传统...
世界上没有比梦更神奇更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然而在梦的面前人类却是那样的无知。科学也显得那样的无力。就算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完全充分的了解梦的原理。...
当然列子是有意识的利用了相对观念。他的意图是:先把梦与觉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达到他齐梦觉的目的,最后则是以梦觉不辩,世界混同为结束。 这和当时十分流行阴阳学说分不...
所有这三个环节,指涉到的具体的“是非”之区别,有“大小”、“有用无用”、“对错”、“美丑”、“贵贱”、“贫富”、以及“荣辱”等多方面的内容。分析这些所指将呈现出“...
三:相对性 从上面的两个特性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梦与现实存在着相反的特性。也就是梦与现实的相对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梦句有这中特性。比如左传中记载的梦大多是直梦一类的...
二 庄子的“道”论与其关于“贵贱”问题的政治诉求之间的关联,其实是非常明晰的。尤其因为其“每下愈况”的论说方式,这种关联被明确地显示出来。他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
《秋水》中的这一节,与《史记》对于庄子生平的记载相类似: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二:真人无梦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庄子 大宗师》 “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列子 周穆王》 两人这一观点影响相当大,而受到的批评也最多。明 陈士元的批判很...
四 如此吊诡的理论激发起我们探讨其成因的兴趣。换言之,对于如此吊诡的理论,如果我们不能对其成因做出比较充分的解释,那么对理论本身的整体解释就可能是很不充分的。对于庄...
摘要:“无为而治”是《道德经》国家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老子认为最好的管理方法。“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而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管理状态。要实现“无...
三、实现“无为而治”的途径 从对国家社会的管理来说,《道德经》将达到“无为而治”看作是国家社会管理的理想境界。既然是理想境界,也就是说现实离这个境界还很远。那要怎样...
①《汤用彤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下引页码均出自本书。 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④。所以,虽然五四时代人们容易用同情的态度看待魏晋风度与文章,但...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首次对梦予以形上反思。之后,对梦做集中探讨的是列子。《列子》多次引用《庄子》中的观点和典故,如身非汝有、种有几和梦见髑髅等等。这使庄子和列子的...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宗师,有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1]《老子》总结古代诸家的论道观点,提出“道法自然”的理论。正如美国当代著名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说:“在诸伟大传统...
二、梦与超越 庄子与列子对梦的诠释不仅勾勒出不同的人生景观,而且标示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在对梦醒界限的坚守中,庄子无论对待寝时做梦还是人生如梦都不消极坐视而是寻求超越...
值得指出的是,老子所主张的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老子的原生态并非一定指“荒野”的自然,并非让人类毫无作为,而是不要一味地强作妄为,无为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法自然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