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假于物”的格致思维 荀子之文,已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专题论文,这在文体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荀子散文连类比喻,形象宏富,借物寓意,博大精深。荀子为何能达到这...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掌握了自然规律却仍表现得好象一无所知,这是最上乘的做法;明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却自以...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一章赞美了“道”的作用。...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不压,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民众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权,那么就会有大的暴动来显示...
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荀子,从自然人性论出发,对乐提出了不同于孟子的解释。他不是从道德情感的自我体验,而是从自然情感的社会教化,说明人生之乐。他比较重视情感的感性方面...
墨子(约前468一前376年),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春秋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他是手工业者出身,当过木匠。早年受过儒家教育,因为不满儒家提倡的繁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向使民常畏死,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靳,夫代大匠靳,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众不怕死,...
荀子尊崇孔子,又博采诸家学说,成为先秦百家之学的集大成者。荀子跟孟子相反,着重发挥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方面,并提出“性恶说”,强调礼、法的功能。他的“礼学”体系的...
韩非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有些论者据此便认为,他唯法为务,完全否认道德的作用。其实,韩非在主张以法治国的同时,认为道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是从他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百姓遭受饥饿,是因为他们的君主粮...
假如对方真的错了,你必须让他承认并纠正错误,也应该回避“你错了”或类似的词语。你有必要运用一些技巧,使对方察觉不到“你错了”这三个字。“必须用若无实有的方式教导别...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内容摘要】:本文以“管仲不死而相桓公”的思想史事件为例,侧重选取注解孔子评论较有代表性的思想文献,分析该史事的传播方式与诠释向度,阐明《论语》圣经地位对于思想史...
绝不要只因为对手站在正确的一面,你便固执地执迷不悟,死守错误的一方。很多人就是因为这种毛病而吃尽苦头。其实,被对方的正确意见所说服,并不能说服我们的愚蠢,恰恰能证...
南省越调剧团的越调《老子》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绝非偶然。这一艺术实践既是对当前呼吁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的积极回应,又是一次当代戏曲艺术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二、“独尊儒术”前的史事传播 除《论语》外,不少周代到汉初的文献对此事也有记载。[2]若加以类型化划分,至少可归为三类:一是侧重事件的记载,如《左传·庄公九年》关于此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三、汉唐思想家的具体分疏 “管仲不死而相桓公”的思想史事件,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依然得到经学家、史家、大臣等的广泛探讨,他们融入自身观念和立场,试图化解内心的困惑...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忠诚正直、尊重事实...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孔门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弟子李斯、韩非都是很杰出的政治家。荀子的思想充满了辨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很值得今人继续学习和发扬。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