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与“文景盛世”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西汉初期,黄帝、老子的学术思想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因而出现...
老子认为,德才最好的当政者(即圣人)就是实行“无为之治”的方针。为此,首先要没有私心,根绝私欲,这样当政者的心才能宁静、冷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太平。 作为“全国县衙惟...
黄老道家的隐退 ——从《淮南子》的“道论”看汉初的思想转变 一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年代,春秋以来的历史变化到了此时要求以一个新的范型稳定下来。所以中国...
无我之言,《老子》书中所无,而《庄子》详言之。太史公《孔子世家》:“老子送孔子曰:‘为人臣者毋以有已,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二语看似浅露,实则含义宏深。盖空谈无我...
儒学的起源本意说法,至少在20世纪之前并不存在分歧,既无概念性的差异,也无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这一...
内篇以《逍遥》、《齐物》开端,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齐物者,平等之旨。然有所待而逍遥,非真逍遥也。大鹏自北冥徙于南冥,经时六月,方得高飞;又须天空之广大,扶摇...
《淮南子》关于宇宙演化的设想只是一个假说,也只能是一个假说。即使在今天,现代科学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假说。但是,《淮南子》的假说与现代科学的假说有...
儒家学说重在内圣外王,相比较而言,孟子更重外王之学,建构一个理想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是孟子最根本的追求。他认为一个理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实施仁政,即...
孔老之于鬼神,措辞含蓄,不绝对主张其有,亦不绝对主张其无。老子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韩非解之曰:“夫内无痤疽瘅痔之害而外无刑罚法诛之祸者,其轻恬鬼也甚,故...
不过,如果从儒的内涵来分析,章太炎也并不认为儒者是一个十分固定的智者集团,其内涵似乎相当复杂。如果强为分类,至少存在类名、达名和私名这样三种情况。他在《原儒》一文...
对比西方和中国的传统的法律观念,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重大的差异,假如以西方法律为价值本位评价中国法律,自然认为中国法律存在严重问题,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法律文化是...
后世学管、老、申、慎而至者,唯汉文帝;学商鞅而至者,唯诸葛武侯。文帝阳为谦让,而最能执术以制权臣,其视陈平、周勃,盖如骨在口矣。初即位,即令宋昌、张武收其兵权,然...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妨碍了中国在20世纪实现民主转型。他们认为,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基于文化相对主义...
名家主形名,形名犹言名实。孔子之后,名家首推尹文。尹文谓名有三科:一曰命物之名,方员白黑是也;二曰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贤愚爱憎是也(《大道》上)...
人们怎样理解和规定自己的人性,就怎样生活;人们怎样生活,就成就怎样的人性。休谟曾把人性视为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把哲学规定为研究人性的科学。徐复观先生在《中国...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
庄子 两则钓鱼故事 一种生命意趣 借鱼表达诉求 与天地精神往来 身心自得其乐 安贫乐道志存高远 欲大有为 拯世救民的情怀 两则钓鱼故事 一种生命意趣 《庄子》写了两个钓鱼的故事...
三 道家认为遮蔽自然人性的还有强大的、无所不在的集体意识。过分强调集体意识,甚至以牺牲个体意识为代价,自然人性也会被淹没。道家复性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要坚持树立个体独...
至于《史记.游侠列传》上记载的郭家朱解,也有人考证说是墨家弟子,但实际不足信。不管怎么说,他们在任侠精神上和墨家精神是一致的,即重一诺而轻生死。 当然,墨子崇尚任侠...
借鱼表达诉求 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向往的极致是“无所待”的精神自由,是不受任何干预的生命自在状态。他要“与造物者游”,要“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庄子认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