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的穷,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孔子最喜欢的好学生颜回。关于后者,《论语》中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俭苦的生活...
孟子周游列国图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在先秦诸子中,孟子是对《周易》琢磨最透、领会最深、发挥最为出色的人,其特点是不讲...
《庄子这个人》 作 者:邓联合 著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6-1 内容简介 《庄子这个人》稽考庄子的生平与交游,再现庄子生活的年代与历史背景,多角度解读庄子其...
二、对乾道刚健思想的发挥 刚健是《周易》一个至为重要的思想,它贯穿于全书,更集中反映在《乾》卦。乾是天,天 就是刚,就是健,就是高明,就是博大。刚健是天的本质特点,...
一、学术背景 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郭沫若以其战士的勇气和诗人的激情在史学、文学甚至哲学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特别是在史学方面,他关于中国社会分期和性质的大胆...
孟子认为,在与人的交往上,刚直的原则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严,也不能过宽。过严则形成孤傲,过宽则失于简慢,孤傲、简慢都不符合刚直的原则。他举出了两位古代名人作为例子...
郭沫若的墨学研究是以他称之为《墨经》作基本材料的。有必要指出,他所说的《墨经》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而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如果说战国初儒家子思学派的思想中迸出了反宗法制的叛逆火花,那么,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墨翟,则干脆反戈一击,扯起了“兼爱”、“尚同”、“尚贤”的反宗法...
郭沫若把墨子看成既有秩序的维护者,一方面要维护既有的秩序,另一方面又要“兼爱”,是不可能的。这里有郭沫若立论的一个根本依据:那就是在他看来,孔子是支持乱党的,墨子...
“非攻”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兼爱”主张天下人互爱互利,不要互相攻击,这就必然要主张“非攻”。当时兼并战争剧烈,农、工、商、士等庶人阶层和下...
五、结语:几点省思与评说 (一)老子的学说辐辏于“道”,这辐辏一如“三十辐共一毂”。“毂”非实体,它因“三十辐”的凑集而有,但凑集所向的中心却空无一物;“道”非实体,...
注释: [1] 這些學者,茲以勞先生之說為代表論之,見勞思光先生著,《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頁292,第一行:「儒者皆欲肯定價值,荀子不能見心性之真,故立說終歸失敗,而被迫...
摘要 :被称作“名家者流”的惠施、公孙龙虽比起先秦其他诸家来更多地“以善辩为名”,但看似巧智的言辩毕竟淹贯了切实而确凿的价值取向。非价值中立的名辩态度使那些被讥为“...
孟子有个论敌告子,说过一句名言:“食色,性也。”却被很多人张冠李戴为孟子的话:饮食男女就是人性。孟子压根儿就不同意这种看法,食色是所有动物皆有的共性,而非人所独具...
一、仁义的提出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认为孝亲祭祖,都有相应的情感基础,孝基于对父母的敬爱,祭基于对祖先的怀念。譬如为父母服三年丧,就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
二、惠施:“合同异”而“天地一体” 尚在明清之际,方以智就已察觉历来所谓“名家者流”非可一概而论,但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卷,1931)时,名辩...
二、 仁义的矛盾 在孔子看来,虽然礼起源人的情感,但并不是所有原生的主体情感都合乎礼的规范。人不但有直、勇、忠、信等好的品质,而且有克、伐、怨、欲等恶的情感,对于后...
什么是孔子的精神?孔子的精神就是忠贞与勇毅,包容与忍让。前者是执着,后者是无执。执着是无执的基础,一个人不经过执着就不会懂得放下。无执是大执着,放下一切,担当一切...
上述三论题皆为创意、立制的元论题;溯源到这些论题,其他论题的意义的确认方可能不失其分际。第一、五两论题的原发性是默然可识的,“合同异”之说只是从这里才有了其统绪可...
然而家天下政治制度的重新沿袭,使先圣弘扬的易道渐趋中落。几经道与悖道的较量,中华民族谱写了夏、商、周三大王朝兴盛衰亡轮番登场的发展史。 大禹死后,他所培养的接班人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