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是治国的根本。孔子认为,礼可以培养人的高雅风范,由彬彬有礼的人来治理国家,何愁不上行下效,做领导的以身作则,文明治国,百姓爱戴,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治理国家还...
《论语》二十篇五百章,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教人学为君子。 《论语》中屡言“君子”,有时指有位者,有时指有德者。孔子教人学为君子,是要大家都做名副其实的、合格...
注释: [1] 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胡适文集》(三) 第124页。 [2] 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一)第371页。 [3] 《先秦名学史》。《胡适文集》(六)。...
儒家是中国最主要的哲学,对中国人的观念、信仰、生活、艺术,以及中国的政治、社会、教育、家庭,都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谈儒家,就不可能明白什么是中国文化,也无法认识...
这是退一步的安排,同时也是进一步的努力和期望。没有直接行道于世的机会,就努力弘道于当时,既是寻求同志,也是寻求机遇。这一重境界还可以理解为更进一步的要求:既以天下...
和旧唯物主义相对立,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对意识对象的理解方式是要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种意识对象的理解方式体现了主体...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义与利及其关系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探求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类社会中历史悠久的话题。自先秦以来,不同的思想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义利观。 一、义和利的含义...
马克思 纵观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他经历了由“理想主义”到黑格尔主义再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阶段,直至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创作时期,马克思才真正成...
《大学》有“三纲八目”之说。“三纲”是描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如大学的三项宗旨。至于“八目”,则是强调修养的八个条目,由近及远,依序是“...
五、法家的义利观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崇法尚利,承认因阶级等级不同而有不同的“利”,强调统治阶级要明于公私义利之分,举公而不纵私。韩非子指出“古者仓领之作书也,自环者...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盖”字是虚文,古文中如“夫”,如《尚书》上的“曰若”等等都是。推行白话文之后,有些...
当今世界,一切有识之士无不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劣而忧心如焚。生态平衡的肆意破坏,引起了全球的气候反常;生活环境的横遭污染,带来了致命的怪病恶疾。长...
方东美先生 方东美认为文化表现为宗教、哲学、艺术三要素的有机结构。在一次演讲中,方东美明确地指出:“从历史上面看,许许多多最好的文化,代表文化的优良精神,第一层是宗...
作者简介:周北辰,名亚林,字北辰,西历一九六五生,祖籍贵州遵义。一九八七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八年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一九九六年起,师从当...
由于程朱等理学家过分夸大了“人欲”的可恶和可怕,过分强调压制和消灭“人欲”,表现出了禁欲主义的倾向。应当说,程朱理学家并不是完全反对欲,只是他们把那些最基本的、合...
文化与宗教紧密相连,但是宗教是带有唯心主义的倾向,唯物主义侧重人的进化性而非神灵,自然批判了人生命运生来富贵贫贱的唯神论; 唯物主义走到人性非理智性的资本主义时代,...
作者:陈战国 内容提要:子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先秦子学的传承和演变。在“圣王不作,诸侯恣肆”的社会局面下,先秦子学形成了自由、独创、实用的鲜明特...
关于剥削问题的理论依据,近几年,理论界“关于收人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研究”、“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研究”以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依据研究”等...
第二个特征是思想的独创性。太史公说:“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