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博成 三伏贴的理论源流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冬病夏治”理论,清代医家张璐在其《张氏医通》中记录了用白芥子涂法治疗冷哮证的医案,可以说是最早将古代天灸疗法与...
文/李博成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夏至后的几十天,古人形象地称之为“暑”。“暑”字很直观地告诉人们,此时土地上下、万事万物都为日光的炎热所照耀。《说文解字》中...
文/李博成 夏至日,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是一年之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也标志着盛夏季节的到来。 到了夏至这天,...
文/吕方舟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修...
文/吕方舟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的人把注意力放到养生保健上面来,众多传统保健知识也被挖掘出来。但是,如同我们之前多次提到的,许多人在面对这些养生知识时...
文/人参不虚 夏日炎炎,高温和高湿的气候环境常常让人们难以忍受。从道医的观点看,人与自然相对应,夏天的气温升高对应人体也会有内热,夏天空气潮湿对应人体内湿气也会增加...
文/人参不虚 薏米又称作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等功效,常被用于各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等病症的治疗。从这些功效主治...
文/人参不虚 中医学将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的伤害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夏日炎炎,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以避免高温对身体带来的各种危害。随着气温的增高、空气湿度的上升...
文/李博成 在中国,公历的每年六月初是田间地头最为繁忙的时候,也就是俗称的农忙时节,这时正值芒种。芒种是农历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一节气昭示了仲夏的...
文/万勇 道教戒律是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一书解释道:“戒,解也,界也,止也。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
文/李博成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欧阳修的这首《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恰是一部描绘了小满时节的田园物语,写尽了...
文/牧之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很早就有了关于口腔卫生的认识了。 我国很早就开始注重牙齿健康(资料图) “龋”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所体现。甲骨文的“齿”为 ,这形象地表达...
文/吕方舟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此时太阳达到黄经45°,所谓“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气候变化,春夏转换,生发之气转为长养之气...
文/吕方舟 说到冷谦,大家第一印象可能都是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里那位冷言冷语的“冷面先生”(与说不得、张中、彭莹玉及周颠并称明教五散人),形象较为单薄。在真实的历...
文/李博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唐诗,正是描绘了谷雨时节的风物。“雨生百谷,故曰谷雨。”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
文/吕方舟 说到养生,当代人往往都能随口说出几个保健的小技巧,譬如用艾叶泡脚、按摩涌泉穴、敲胆经等等。但是问他们这些操作方法,具体保养的是什么内容,往往许多人答不上...
艾叶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艾之火是纯阳之火。灸之要,气至而有效!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灸火连续燃烧,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
数九寒天,冷在三九。昨日开始,一年中最寒冷的三九天正式开启。连日来,在经历连续多日的降雪天气后,榆林最低气温达到-17 ,持续的天寒地冻模式中,身体也面临着重重考验。俗...
文/吕方舟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谁见枝头花历乱。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天将小雨交春半。 这清新美丽的画面,描写的正是春分的景致。春分多在每年3月20日左右,此时太...
文/吕方舟 前一段跟大家讨论雨水养生的时候,我们提过一个观点,春季阴阳萌动,阳气出于地,故初为风;其后阴阳逐渐旺盛,遂成雨露而为雨水;之后阴阳继续旺盛而动荡,遂为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