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阅读《通鉴》的道学心志:面向中国现代性问题 然而,《资治通鉴》的书写却开端于一个断裂,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的混乱前兆,犹如战乱频仍的现代共和革命,也往往被视为历史的...
3. 《通鉴》之始:通古今之变问题与任务的提出 《资治通鉴》始于三家分晋,意义何在?今天阅读战国史,有何借鉴意义?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侧身列邦,处境有类于战国。...
我们习于现代的思维模式,以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权力上的顺从关系,其实决不如此。《白虎通义三纲六纪》论“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是说: 君臣者,何谓也...
4. 应对礼崩乐坏的第一步:法家变法与现代性的历史位置 周纪二周显王之世,温公同叙卫鞅变法于秦,孟子倡仁义于魏,两者交错,义旨深远。面对周文疲惫、天下分裂的问题,卫鞅和...
其一、道与学 经者,圣人之道也。此二千年不可颠覆之真言,亦二千年狭陋之偏执。又云:“圣人之道存乎经。”同理,谓经之中有道则是,谓经即是道则非。因经之道(此段言“道”...
5. 应对礼崩乐坏的第二步:孟子心性儒学之于“现代性”的意义 当周文面临礼崩乐坏的时候,如何在断送封建贵族血食的同时,却保存贵族文化的血脉,并以此贵族文化作为必将日益平...
其二、儒学与儒术 学,道之义理也;术,道之施用也;故,学为形而上之道,术为形而下之器。形上者为体,形下者为用;体为本,用为末;故学与术(犹曰:学术与政治),亦体与用...
其三、孔子,人也! 或问:王充之讥孔子,民至于今犹斥其狂妄;庄周之讥孔子,津津乐道者未有间绝。同是讥也,何其受落之相去若此也?抑孔子未可以讥乎? 对曰:诚有是也。然...
6. 儒法国家的诞生:汉代儒家对法家成果的以文化之 周礼崩坏,如何重建天下秩序,秦统六合只完成了双重任务中法家的一半,另一半尚需等到汉代在“独尊儒术”名下的儒法结合体制...
7. 儒法国家的结构与内在矛盾:由此理解现代共和的诞生 法家的历史任务给法家带来了不容磨灭的功绩,也决定了法家的历史局限。 春秋战国的纷争,起源于周文贵族封建制的根本问...
政治思想蕴涵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悠久历史的社会发展中放射出睿智而璀璨的光芒,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民帝国国理的上述基本矛盾,决定了人民帝国必然走向最后崩溃,演进到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解决了国理基础问题上的社、庙矛盾,不再把某姓家庙作为立国的基础之一,而只把...
马基雅维利生活的时代正是意大利“四分五裂”的时代,由于政局的不稳定,常引起德、法、西等各国侵入参与内战。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愤懑于基督教教人为弱,他痛感需要一位强...
何力先生说,企业家不仅仅关心赚钱,还关心文化、道德、社会发展、国家前途、人类命运这样一些大问题。这是好事。我以前就有个吃饭哲学,我说吃饭是为了活,但活不是为了吃饭...
附录二:义利之辨与梁惠王放走的一老一少 《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三年: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
邹穆公①有令,食凫雁②者必以粃③,毋敢以粟。于是,仓无粃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粃。吏以请曰:“粟食雁,为无费也。今求粃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粃,以粃食雁,则费甚矣...
“三期说”追求儒学宗教的品格,宗教的超越与历史可以没有关系。我讲儒学四期却是随历史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以为一成不变就死了。中华文明能够这么多年延续下来,也...
哲学逻辑的崛起引发一系列理论问题。我们仅就其中几个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经典逻辑和非经典逻辑的界限 在这里经典逻辑是指标准的一阶谓词演算(CQC),它的语义学是模型论...
境界论在儒家传统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儒家认为,圣贤之所以超出一般人,除了具备卓越的才学,还拥有高超的境界。在涉及境界论的众多论述中,“孔颜之乐”对北宋以后儒学...
我认为,任何一个形如“S是(不是)P”之类的命题或语句都预设了主词S的存在,这种意义下的存在是通过语法或语义蕴涵“隐含地”告诉我们的,因此,我们把这种意义下的存在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