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我们羡慕孔子...
李颙以“明学术,醒人心”为平生志向,认为人性本善,只因外在名利、情感、时局等的影响而呈驳杂、故须“反本”、“复性”,即“悔过自新”。因此,他的“悔过自新”学说并不...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足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
当然,这并不是说哲学“没有什么不可以”。哲学之所以为哲学,而不是科学(包括科学的史学、如思想史),不是宗教、艺术(包括文学)等,自有其学科的某种规定性。但是,这种...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类。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
秦晋法家的创始人之一李悝,任魏文侯相,提倡“尽地力之教”,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租谷,创“平籴”法,兼顾农人与市民的利益。他还收集当时诸国刑律,编成《法经》6篇...
《(小戴)礼记·儒行第四十一》上说: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这句话是说:儒者,有说错的话,以后就不会再说;他们认识谋虑深,听到什么...
作者简介:蒋庆,男,西历一九五三年生,字勿恤,号盘山叟,祖籍江苏徐州,出生、成长于贵州贵阳。西历一九八二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本科),先后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学...
作者:谷方 近年来,文化问题成了一个热点,新论迭出,颇有分歧。笔者认为,为了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基本结构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能不探讨学派与文化的关系。...
“安史之乱”是唐代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此前的天宝初年,整个社会是一片繁华兴旺、歌舞升平的景象,士人的心态也是昂扬和开阔的。而安禄山起兵的“渔阳鼙鼓”,惊破了统治者的盛世...
当然,在今天,“三纲”中“君臣”这一关系没有了,但“君臣”关系只是表象,而“君臣”关系所体现的“上下”关系才是实理。所以,“君臣”关系在今天可以转化为“上下”关系...
作者:刘大钧 在《读帛书〈缪和〉篇》(载《周易研究》2007年第4期)中,我们立足于探究汉初今文《易》义的理论视野对帛书《缪和》篇的部分章节作了疏释,今承前文之思路继续对...
除了学派内部的分化以外,还存在着学派外部的对立。比如,战国时期,墨家学派提倡兼爱、非攻,为天下兴利除害,而杨朱学派则提倡“为我”,主张重生、重己和保养精神。在一个...
在古代,学派的创立者或多或少具有创新的意识。洛学创始人之一程颢曾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河南程氏外书》卷一二)。他在创立学派的过程中虽然...
而文中讲“夫君卑礼屈貌以孙”,此“”字应为“舍”字之借。正如《文言》传释乾卦九二爻之“‘见龙在田’,时舍也”之“舍”,我们在见到帛书本后,方悟此“舍”字应是“舒”...
历来之研《易》者多有以史释《易》或以《易》释史者,《缪和》篇所载上面几段文字,多引史实以证之,而下面的文字,更是此种以史释《易》或以《易》释史研究方法的最早记录:...
多元综合结构是立足于某一学派,而把其余学派的思想吸收进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比如,西汉初期的陆贾从儒家的观点出发,对儒家的仁义与道家的清净无为进行综合,主...
以正统观、一统观和钦定观为重要内容的文化观念,说到底就是文化专制主义。文化专制主义的存在是中国古代的学派不能充分发展并显出某种畸形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认识到,要...
法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根据“法治”的不同特点,法家又可以分成春秋时的“齐法家”和战国时的“三晋法家”。孔子对齐法家的认同体现着儒法的互补,孟子对三晋法家的批评体...
将蔪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书》) 韩愈把作家的文采看作是他内在德行的必然表现,故提...